目前,短视频培训信息鱼龙混杂、过度宣传、承诺不兑现、交费容易退费难等问题频现。近日,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发出消费提示。近年来,随着短视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短视频培训学习短视频制作、运营、涨粉等方面的知识,提升个人技能,提高收入水平。
短视频培训市场存在虚假宣传、退费难、诱导消费、教学质量差、主体资质混杂等五类问题。今年1月至7月
深圳市及各区消委会收到短视频培训投诉838件比2022年同期增长368.16%
虚假宣传是短视频培训投诉最突出的问题,有关虚假宣传投诉400件,占比47.73%。
商家主要通过夸大承诺培训收益,向消费者灌输短视频轻松变现、快速变现理念,利用消费者希望赚快钱的心理售卖课程。
有关退费难投诉121件,占比14.44%。
退费难问题主要包括:一是商家对“7天无理由退款”等承诺不予兑现或拖延退款;二是消费者申请退款时被不合理地扣除高额手续费或违约金等费用; 三是商家约定的退费条件过于严苛; 四是由于消费者主要在直播间等线上平台购课,对应的经营主体难以查找或无法联系,造成退费阻碍。
有关诱导消费投诉117件,占比13.96%。
诱导消费问题主要包括: 一是商家收取学费后,持续要求消费者缴纳流量推广费等费用;二是商家诱导资金紧张的消费者通过借贷、分期、信用卡等方式支付培训费用;三是商家通过“只招10人”等话术虚构课程稀缺性,引导消费者冲动购课;四是商家向老人等特殊群体推销课程,在其对课程尚无充分了解的情况下诱导其购买课程。
有关教学质量差投诉101件,占比12.05%。
教学质量问题主要包括: 一是在师资质量方面,宣传金牌讲师亲自授课未实现,授课老师经验、专业能力不足;二是在课程质量方面,课程内容与购买前介绍不一致,课程质量堪忧; 三是在教学支持方面,课程多为录播视频,售后无人为学员答疑解惑和持续辅导。
有关主体资质问题投诉99件,占比11.81%。
一方面,存在部分培训机构冒用他人公司名义,以及因同一直播间销售多家机构课程,部分机构被处罚后即注册新公司、开通新账号,致使消费者无法投诉准确主体的情况; 另一方面,消费者投诉商家超经营许可范围,无培训资质办学。消费者集中投诉某传媒公司,经深圳市消委会向该公司核实,该公司表示其从未开展相关培训,与消费者签订协议的公章系伪造。
消费者应选择正规注册、诚信经营的培训机构,报名交费前应核实经营者主体信息,并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信用公示平台核查其经营状况和许可经营范围、实际控制人征信情况,尽可能选择资质齐全、信誉良好、经营年限较长的机构。
现实中,短视频变现并非易事,消费者需提升自身认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谨慎辨别商家“3-5天见收益”“15天回本”“月收入保底一万元”等收益承诺。对商家作出的培训内容、师资质量、收费标准、退费条件等方面的利好承诺,建议通过书面合同予以确认,勿轻信商家口头宣传。
另外,要警惕诱导消费陷阱,对于商家通过虚构课程稀缺性的营销话术,消费者需仔细甄别,结合自身需要决定是否接受该服务,避免冲动消费。建议经济能力有限的消费者谨慎选择分期、贷款、信用卡等方式支付培训费用,量入为出,选择与自己经济水平相适应的消费方式。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