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消费警惕

“无糖”是真是假?7款无糖饮料测试结果来了......

发布时间:2022-05-18 23:25:27    出处:   已阅览358次

近年来“无糖”似乎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各大饮料生产厂家纷纷推出了无糖饮料

但是无糖饮料真的不含糖吗?

近日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消保委

联合县市场监管局食药检测中心

做了一次比较试验

湖州市安吉县市场监管局食药检测中心在市场买了无糖可乐、无糖雪碧、元气森林乳茶、元气森林气泡水、东方树叶乌龙茶、农夫山泉苏打水、伊然乳矿轻饮7款大众爱喝的无糖饮料、苏打水饮料,进行了实验室检测。

1652887393604395.jpeg

我们先来搞清楚

“糖”是什么?

“无糖”又是指什么?

  我们通常说的糖就是指白砂糖、蔗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等。

  无糖就是不添加以上这些糖,而是用口感上有甜味的代糖代替,也就是平时说的甜味剂,如阿斯巴甜、甜蜜素、甜精、蔗糖素、糖精等。

实验结果显示

7款无糖饮料中

除了元气森林乳茶检测出果糖外

其他均未检测出

果糖、葡萄糖、乳糖

而是使用的代糖

640 - 2022-05-18T232220.924.png

消费者在购买无糖饮料时

不可能做到每次都检测

那怎么辨别无糖饮料的甜味

来自糖还是代糖呢?

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选择呢?

工作人员表示

其实大家只要认真查看配料表即可

配料表中

该饮品所有成分都有明确标注

且顺序越靠前

说明含量越高,一目了然

  对比元气森林乳茶、气泡水的配料表可以看出,乳茶添加了结晶果糖、和代糖赤藓糖醇、甜菊糖苷;气泡水则添加的是代糖赤藓糖醇、蔗糖素、安赛蜜。

1652887464363213.jpeg

1652887503288742.jpeg

既然使用了代糖

那么是否就意味着

可以尽情地畅饮了?

  中国营养协会会员张森林表示:“代糖的低热量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像喝水一样每天喝几瓶下去,研究表明,一些代糖所产生的甜味,会影响人的糖耐量和血脂代谢。简单来说,虽然没有真的吃到糖,但你的大脑会以为自己吃了糖,从而对甜味有更多的渴望,食欲也会因此上升。久而久之,你会对天然甜味的水果蔬菜降低兴趣,更想吃口味更重、添加更多人工甜味剂的加工食品,形成恶性循环。”

  安吉县市场监管局食药检测中心工作人员王雨晗也不建议控糖人群食用“无糖”饮料。“因为无糖饮料不是真的不添加糖。我国《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中明确规定:无糖是指每100g固体或100ml液体食品的含糖量不高于0.5g。所以即使成分标注无糖,也未必真的不含一点糖。”

代糖虽然热量低

但是要少喝

控糖人群最好不要喝

最好的饮料就是白开水

健康又解渴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Fatal error: Uncaught think\exception\ErrorException: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D:\vhostroot\LocalUser\315travel\www\thinkphp\library\think\log\driver\File.php:61 Stack trace: #0 [internal function]: think\Error::appError(2, 'mkdir(): No spa...', 'D:\\vhostroot\\Lo...', 61, Array) #1 D:\vhostroot\LocalUser\315travel\www\thinkphp\library\think\log\driver\File.php(61): mkdir('D:\\vhostroot\\Lo...', 493, true) #2 D:\vhostroot\LocalUser\315travel\www\thinkphp\library\think\Log.php(224): think\log\driver\File->save(Array, true) #3 D:\vhostroot\LocalUser\315travel\www\thinkphp\library\think\Error.php(94): think\Log->save() #4 [internal function]: think\Error::appShutdown() #5 {main} thrown in D:\vhostroot\LocalUser\315travel\www\thinkphp\library\think\log\driver\File.php on line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