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了效率
降低人工成本
但扫码点餐、关注公众号点餐
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
过度索取个人信息及
信息泄露的风险
近日,《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对南京部分餐馆进行了调查,发现扫码点餐暗藏获取个人信息的“套路”,消费者却很难对餐馆的行为说“不”。
6月8日
江苏省消保委与省餐饮协会
联合发出倡议
进一步完善餐饮业
“扫码点餐”信息化服务方式
扫码点餐要获取
昵称、头像、地区及性别等个人信息
“请微信扫码点餐。”6月7日,记者走进南京一家餐馆,服务员主动引导通过扫取餐桌桌角的二维码进行点餐,只有当记者问及是否可以人工点餐时,服务员才表示可以。扫码后记者发现,点餐要先关注该店的微信公众号才可进行,进入点餐页面后,提示要获取微信的个人信息,包括昵称、头像、地区及性别,在获取上述个人信息后,提示需要登录会员再操作。
记者尝试不登录会员进行点餐,发现无法点餐,因为在登录会员时,会提示获取与微信相关联的手机号。简单的点餐行为,一步步变成获取个人信息的“套路”。
消费者被强制扫码点餐
不知被搜集的信息作何用、如何注销
一位陪同母亲出门就餐的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去店里就餐都会让扫码点餐,但是扫码点餐页面上没有退款的地方,如果要退款的话需要找服务员让前台操作退款,不然无法退款。”“如果店里不忙的话,会要求服务员来点餐。”当问及是否会在意个人信息被搜集时,该女士表示,“扫码点餐的时候也担心自己的个人信息被过度搜集,但现在个人信息被搜集的太多了,都有点麻木了。”
“我今天中午就碰到一家餐馆,询问服务员可不可以人工点餐时,对方回复说只能扫码点,要求人工点餐就是不想扫码时被搜集个人信息,但是商家说只能扫码点时,作为消费者也没办法。”另一位女士无奈地告诉记者,家里老年人如果遇到只能扫码点餐的门店时,就会束手无策。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很多消费者都经历过扫码点餐被搜集个人信息的情况,甚至有消费者在店里就餐时被告知只能扫码点餐,而对于被搜集的信息如何使用、如何注销,很少有消费者知晓。
消保委倡议
保留人工点餐、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6月8日,江苏省消保委与省餐饮协会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完善餐饮业“扫码点餐”信息化服务方式的倡议》。
增强完善服务意识。餐饮企业应当积极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消费群体使用“扫码点餐”予以协助,提供人工缴费及扫码缴费等多种服务方式,支持现金、电子支付等多种支出方式,以满足和提升各类消费群体的就餐需要和消费体验。
保留人工点餐模式。餐饮企业应坚持传统服务与智能服务相结合,保障消费者公平交易权和自主选择权。除了智能点餐服务外,餐饮企业应当保留人工点餐服务,由消费者自行选择点餐方式。在“扫码点餐”的界面中明确显示菜品的图片、价格、简介等相关信息,供消费者参考。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餐饮企业应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规定,收集消费者信息遵循合法、正当、必要性原则,不强制或变相强制消费者关注商家公众号;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请求,或者消费者明确表示拒绝时,不得向其发送广告等商业性信息。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